注塑制品开裂有哪些原因

日期: 2019-03-18  来源:51模材  点击数:  

开裂,包括制件表面丝状裂纹、微裂、顶白、开裂及因制件粘模、流道粘模而造成或创伤危机,按开裂时间分脱模开裂和应用开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1.加工方面:


(1)加工压力过大、速度过快、充料愈多、注射、保压时间过长,都会造成内应力过大而开裂。


(2)调节开模速度与压力防止快速强拉制件造成脱模开裂。


(3)适当调高模具温度,使制件易于脱模,适当调低料温防止分解。


(4)预防由于熔接痕,塑料降解造成机械强度变低而出现开裂。


(5)适当使用脱模剂,注意经常消除模面附着的气雾等物质。


(6)制件残余应力,可通过在成型后立即进行退火热处理来消除内应力而减少裂纹的生成。


2.模具方面:


(1)顶出要平衡,如顶杆数量、截面积要足够,脱模斜度要足够,型腔面要有足够光滑,这样才防止由于外力导致顶出残余应力集中而开裂。


(2)制件结构不能太薄,过渡部份应尽量采用圆弧过渡,避免尖角、倒角造成应力集中。


(3)尽量少用金属嵌件,以防止嵌件与制件收缩率不同造成内应力加大。


(4)对深底制件应设置适当的脱模进气孔道,防止形成真空负压。


(5)主流道足够大使浇口料未来得及固化时脱模,这样易于脱模。


(6)主流道衬套与喷嘴接合应当防止冷硬料的拖拉而使制件粘在定模上。


注塑制品


3.材料方面:


(1)再生料含量太高,造成制件强度过低。


(2)湿度过大,造成一些塑料与水汽发生化学反应,降低强度而出现顶出开裂。


(3)材料本身不适宜正在加工的环境或质量欠佳,受到污染都会造成开裂。


4.机台方面:


注塑机塑化容量要适当,过小塑化不充分未能完全混合而变脆,过大时会降解。


出现裂纹需要给模具做金相分析

名称

定义

特征

奥氏体

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针间的空隙处。

铁素体

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

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渗碳体

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

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珠光体

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上贝氏体

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

过冷奥氏体在中温(约350~550℃)的相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一束大致平行位向差为6~8od铁素体板条,并在各板条间分布着沿板条长轴方向排列的碳化物短棒或小片;典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晶界为对称轴,由于方位不同,羽毛可对称或不对称,铁素体羽毛可呈针状、点状、块状。若是高碳高合金钢,看不清针状羽毛;中碳中合金钢,针状羽毛较清楚;低碳低合金钢,羽毛很清楚,针粗。转变时先在晶界处形成上贝氏体,往晶内长大,不穿晶

下贝氏体

同上,但渗碳体在铁素体针内

过冷奥氏体在350~Ms的转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双凸透镜状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并在其内分布着单方向排列的碳化物小薄片;在晶内呈针状,针叶不交叉,但可交接。与回火马氏体不同,马氏体有层次之分,下贝氏体则颜色一致,下贝氏体的碳化物质点比回火马氏体粗,易受侵蚀变黑,回火马氏体颜色较浅,不易受侵蚀。高碳高合金钢的碳化物分散度比低碳低合金钢高,针叶比低碳低合金钢细

粒状贝氏体

大块状或条状的铁素体内分布着众多小岛的复相组织

过冷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的转变产物。刚形成时是由条状铁素体合并而成的块状铁素体和小岛状富碳奥氏体组成,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全部保留成为残余奥氏体;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珠光体或贝氏体);最可能部分转变为马氏体,部分保留下来而形成两相混合物,称为M-A组织

无碳化物贝氏体

板条状铁素体单相组成的组织,也称为铁素体贝氏体

形成温度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板条铁素体之间为富碳奥氏体,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也有类似上面的转变。无碳化物贝氏体一般出现在低碳钢中,在硅、铝含量高的钢中也容易形成

马氏体

碳在a-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板条马氏体:在低、中碳钢及不锈钢中形成,由许多相互平行的板条组成一个板条束,一个奥氏体晶粒可转变成几个板条束(通常35个)片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常见于高、中碳钢及高NiFe-Ni合金中,针叶中有一条缝线将马氏体分为两半,由于方位不同可呈针状或块状,针与针呈120o角排列,高碳马氏体的针叶晶界清楚,细针状马氏体呈布纹状,称为隐晶马氏体

莱氏体

奥氏体与渗碳体的共晶混合物

呈树枝状的奥氏体分布在渗碳体的基体上

回火马氏体

马氏体分解得到极细的过渡型碳化物与过饱和(含碳较低)的a-相混合组织

它由马氏体在150~250℃时回火形成。这种组织极易受腐蚀,光学显微镜下呈暗黑色针状组织(保持淬火马氏体位向),与下贝氏体很相似,只有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极细小的碳化物质点

回火屈氏体

碳化物和a-相的混合物

它由马氏体在350~500℃时中温回火形成。其组织特征是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细小的粒状碳化物,针状形态已逐渐消失,但仍隐约可见,碳化物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分辨,仅观察到暗黑的组织,在电镜下才能清晰分辨两相,可看出碳化物颗粒已明显长大

回火索氏体

以铁素体为基体,基体上分布着均匀碳化物颗粒

它由马氏体在500~650℃时高温回火形成。其组织特征是由等轴状铁素体和细粒状碳化物构成的复相组织,马氏体片的痕迹已消失,渗碳体的外形已较清晰,但在光镜下也难分辨,在电镜下可看到的渗碳体颗粒较大

粒状珠光体

由铁素体和粒状碳化物组成

它由过共析钢经球化退火或马氏体在650~A1温度范围内回火形成。其特征是碳化物成颗粒状分布在铁素体上

魏氏组织

如果奥氏体晶粒比较粗大,冷却速度又比较适宜,先共析相有可能呈针状(片状)形态与片状珠光体混合存在,称为魏氏组织

亚共析钢中魏氏组织的铁素体的形态有片状、羽毛状或三角形,粗大铁素体呈平行或三角形分布。它出现在奥氏体晶界,同时向晶内生长过共析钢中魏氏组织渗碳体的形态有针状或杆状,它出现在奥氏体晶粒的内部
 
 



41.9K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