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口模架(又称单分型面模架),标准长阔尺寸由150mm x 150mm(简称1515系列)至600mm x 800mm(简称6080系列);因A板,B板,推板及托板组合的不同,共分A,B,C,D四个型号。而模架因码模结构不同,而有工字模 (I型),直身模 (H型)及直身模加面板(T型)三类,结合A,B,C,D四个型号,标准大水口模架共有 12 种不同型号规格,模具制作者可因产品要求而选择不同的型号规格。
大水口模架各部位的作用是什么呢?
上板(T):根据它的宽度来决定所安装的成型机,在板中央(KO孔处)有定位环与灌嘴套,它们是起决定所有的成型机与摆放的位置,通过灌嘴套使原料流进去。
下板(L):和上板相同的KO孔处有顶模块,顶模块从成型机中被顶杆顶出,同时它还起到推出顶出板的作用。
母模(A):位于上板的下面,原料进入灌嘴后,通过流道进入模腔中,制品就附于表面,因此,母模为制凹型,流道是设在公模侧的,因为母模是固定的。
公模(B):分模面以下为公模侧,公模为凸形与凹形的母相配合,制品就在这个空间产生,由此,流入形成的制品的断面厚度是否一致是由四个导柱及导套决定的。
垫脚(C):左右各一块来使顶出上下运动,它们位于公范本与顶出板之间。
顶出板(EF):由上、下顶出板各一块的形成做上下运动,它是起到制品从模具中脱模的作用,在上顶出板开四个回位销孔和顶针孔(用来复回与脱模)再用螺丝锁住下顶出板使以固定,回位销与公模同方位,为了固定顶出板与保持精度,所以安装了四个顶出导柱。
中环板(S):起到代替顶针的作用,在模具中让制品脱离公模侧,安装在分模面以下,公范本上端,和公范本形状相似用来顶出制品,制品形状的成型加工时,必须嵌在公范本里,为了能上下做运动,从分模面开始,根据形状在下面设成锥形,大约平均为10度左右,那是为了防止封死状态,一旦出现封死与毛边的现象,就会耽误大量时间,有空隙就会出现毛边,所以在四根回位销上侧钻螺丝攻牙与板件用螺丝锁紧,再与顶出板相连结起来,为此,有时根据客户的希望与要求不加顶针的话,制品的里侧(公模侧)就不会出现顶针印,这种样式的模架广为用之,但加工很麻烦。
相关阅读
各零件的作用
导柱(GP):一般情况下安装在公模侧有四根
导套(BSA、BSB、BSC):是用来套住导柱,使以稳定,安装在母模侧与四根导柱位置相同,导柱与导套是帮助公母模反复运动的稳定状态,起引导与制品的脱模作用,为了防止导柱与导套滑动时不出现卡死有必要进行热处理,这是对模具来说最重要的职责,母模与公模分离的那个面叫做分模面,图纸上会用“PL”来表示,另外,涂上黄油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导柱需要制作油沟。
顶出导柱(EGP):与四根导柱类似,使制品从公模中脱出,也为了帮助顶出板上下运动保持稳定性而安装的,所以会在顶出板上安装C型导套,同时与顶出板做运动,可以保持正确性,很好的做滑动运动,滑动性能优良的可采用滚珠导套。
回位销(RP):回位销也有四根,是起引导顶出板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回位销是模具制作的标配。
顶针:顶针是起到从公模中顶出制品的作用,叫做脱模,根据制品的不同,顶针使用的数量、直径、长度也必须改变。
顶针套筒:管套式的形式,在这个管套的直径范围内使顶针顶出,这里的顶针为中心顶针,是固定在下板上,对制品起开孔的作用,中心顶针与此管套配合使用,因此这个做顶出运动的管套就叫做顶针套筒。
支撑柱(SUP):在成型时会对模具施加很大的压力,为了能抵抗这股压力,在公范本下设制安装了四根这样的支撑柱,至于形状来说圆柱形与方柱形相比,在加工上圆柱形要比较快一点,与此有着相同作用的支撑板来说在价格上会更高一些,加工时间也会更长一些,因此考虑到这些原因,就改用支撑柱。
顶模块:与下板的KO孔相连接,通过KO孔附在顶出板上,在成型时由成型机的推出棒推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顶模块也没有关系。
以上便是大水口模架各部位的作用的介绍,更多模架相关知识可关注51模材网模材学院